Math
Monkey一直強調要小朋友學習數學絕非靠不停操練,而是要孩子明白數字與符號背後的意義和原理,十分榮幸得到晴報專訪並作出報導,對Math Monkey一路走來及堅持的教育理念來說,實是一種肯定和鼓勵!
晴報Parenting親子專訪
– 2015年9月8日
小學生學吠陀數學 找出數字間的模式
為了提升孩子們的數學能力,不少父母都積極為子女報讀各式的數學班。究竟怎樣才是學習數學最有效的方法?有數學班以古印度「吠陀強學」法則為藍本,學習把數字按十位百位等分拆,然後讓孩子按自己的理解來組合計算出答案。因為自我組合計算方式,孩子們按自己的理解方式來計算,至少能提升學習的興趣。
四位小朋友在地上玩釣魚遊戲,每一條魚各有一個數字,然後把釣來的魚的
數字各以「加、減、乘、除」組合,再計算出答案。升小一的邱創遠和鄧鈺霖,
愛簡單的加數,把不同的數字組合成加數。他們會把十位的數字加個位的數字,製造成簡單的加數,或把不同的個位數字組合成十位,好讓算式看起來聞單易做。
按十進制分拆數字
升小四的兩位,則加入一些乘數算式。陳滿軒還刻意列出一條長長的算式,看似艱深,但最後卻乘一個「0」,看似深奧的算式立時變得簡單不過,答案全都歸為「0」。不過,當導師在身旁說:「答案愈大才能臝」時,他便立刻變陣,寫出「93×97」及「99999×11」,然後「93」可以寫成為「(90+3)」,「97」寫成「(90+7)」,這樣把數字拆開來理解和計算會更準確。他上這樣的數學班已四年,是校內數學的尖子,小一及小二時加香港奧林匹克協會舉辦的華夏杯,他都獲得金奬。
這樣把數學按十進制分拆成十位及個位的計算方法,是古印度「吠陀數學」的
一種,即一般理解琋「印度數」。數猴皇醒目兒童教育中心行政董事關琋鎂認為,「吠陀數學」有自己的一套法則,如一組數字乗「11」,只要依步驟去做,不用計算便能立即說出答案,有別於香港一般教授的「交叉相乘」法則,減少運算上的錯誤。
自行理解算式組合
關琋鎂認為要教授數學,不只是教授運算方式,重要是教授算式本身的由來,把複雜的數字分拆成簡單的組合,如「123」,即「100+20+3」,學生明白了便由他們自己去思考如何把數字組合,用自己理解的方式去計算,這樣孩子便願意思考,感到有能力去完成。陳滿軒媽媽也認同,兒子不喜歡表現自己,這樣學習數學計算得比較快,能夠給他起碼的成功感,願意學習下去
訓練思考和創造力的方法
「吠陀數學」對 「11」的乘數有一定的步驟,背熟了便能把看似複雜的算式迅速地計算出來。此外,「吠陀數學」著重把數式按個位、十位、百位等分拆,變成一些現時中學才會學到的分拆算式的方法。例如「93×97」,寫成(90+3)x(90+7),計下去則是「90×90+90×7+3×90+3×7」。關琋鎂說:「從小教孩子學習找出數學的模式及當中的運算規則,他們會懂得甚麼事都思考其邏輯,明白其理就能變通, 這是一套訓練思考和創造力的方法。」
古印度速算
吠陀數學 (Vedic Math)來自古印度,是一套著重數學基礎原理的系統,被認為是能迅速運算的方法。把數字按容易相加的方式組合,令加數運算變得更準確,孩子便更有能力感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