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uesday, October 14, 2014

「Play to Learn 遊戲中學習」

「Play to Learn 遊戲中學習」

數猴皇醒目兒童教育中心同樣強調「Learn to Play 遊戲中學習」,讓孩子在此環境中提升人際溝通技巧、體能發展、認知發展、情商和語言能力。其實每個孩子都想成為遊戲中的贏家,問題是如何能讓自己成為贏家? 

我們認為腦部有五大功能,分別是專注力、視覺處理、記憶、邏輯推理和速度,缺一不可。就以玩「爭櫈仔」打個比喻,孩子們需要運用專注力去接收和理解遊戲規則 (全神貫注地聽著音樂並繞住櫈子圍圈走,當音樂停下就要以最快的時間坐在椅子) ; 利用視覺觀察參與者的舉動和取勝策略的關係 (留意對方的任何行為能否幫助加快坐在椅子) ; 憑著記憶力洞悉對手的策略 (在音樂播放到不同階段時對手會有什麼反應) ; 最後當然是運用邏輯推理選取並實踐最終的取勝策略 ,並以最快的速度完成遊戲(分析並挑選出以哪個動作或方位並以最快的速度坐在椅子) 。而我們的吠陀數學課程就正正是為這五大功能而度身訂造,全力提升孩子的腦力!

當孩子經過以上階段,並漸漸了解自己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,他們便會開始使用不同方式探索最佳答案,不斷測試的過程提升了他們的理解和記憶主題的能力。在不知不覺中,他們自發性並在沒有感到壓力情況下學習。由此可見,遊戲可以令他們在學習路上更臻完美。




晴報新聞

每天自由遊戲 建立健康依附關係

遊戲對兒童中腦發展大有幫助,影響其玩樂、情緒、社交等能力,亦往往最為家長忽視。從小有足夠遊戲時間的兒童,性格會較主動,對不同事情能自發構思不同可行方法,亦更有創意

早前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呼籲家長每天讓子女「自由遊戲」至少一小時,然而有幾多小孩真正做得到?新學年家長除為子女訂下學習目標,也應計劃每天親子遊戲時間,增進彼此感情之餘也令孩子鬆弛紓壓。

「不時也聽到家長說,不知道怎跟子女玩,常常重複玩類似遊戲,很悶。」遊戲治療師蔡惠雲(Stella)說。「其實不用複雜道具,已經可以玩很多遊戲,令彼此有更多交流。」更重要的,是建立父母與子女健康的依附關係。

發展中腦控情緒
不少教學重視開發兒童左右腦潛能,Stella指出,近代科學愈來愈重視研究神經科學(Neuroscience)和教養的關係:不少研究發現兩者關係密切,而遊戲對兒童中腦發展大有幫助,影響其玩樂、情緒、社交等能力,亦往往最為家長忽視,他們大都重視掌管智能的大腦發展。她補充,若要理性思維發展得好,要先發展控制情緒的中腦,然後才是大腦;中腦發展得好,才可控制情緒,然後影響整個腦部發展,這樣才令兒童成為理性、受控的人。「不過,家長大都跳級,集中發展大腦……舉例說,孩子都明白守規矩,卻仍忍不住發脾氣,事後才知衰,下一回,又再一次由情緒主導……」

玩得多性格主動
Stella也是以用家身份,跟五歲半的兒子實踐洞悉遊戲真諦,「很多雙職家長,回家後幫子女看完功課已到睡覺時間。不過一天抽半小時玩,都是優質時間。」那半小時不是閱讀字卡,純粹無聊遊戲都可令雙方減壓,「玩半小時稍事休息,更能令孩子做功課專注。」即使上學乘車的時間也可遊戲,不用帶任何目的,「就算幾個月大的嬰兒,簡單一條毛巾蓋着寶寶的臉,又拿走,已經是遊戲。」

依她觀察,從小有足夠遊戲時間的兒童,性格會較主動,對不同事情能自發構思不同可行方法,亦更有創意。「有時候,我會畀孩子空間,由他們決定想做甚麼,有孩子會跟我說:我不知道做甚麼,通常都是媽媽安排;有些孩子聽到可以話事,已急不及待想玩甚麼。長遠來說,自發性及創意對兒童的發展都很重要。」

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skypost.hk/親子教育/親子/20141014/008/每天自由遊戲%20建立健康依附關係/156715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